img

下一代先进电池市场——全球行业规模、份额、趋势、机遇和预测,按技术(固体电解质电池、镁离子电池、下一代液流电池、金属空气电池、锂硫电池和其他技术)、按最终用户(消费电子、交通运输、工业、储能和其他最终用户)、按地区、竞争情况划分,2018 年至 2028 年


Published on: 2024-12-09 | No of Pages : 320 | Industry : Power

Publisher : MIR | Format : PDF&Excel

下一代先进电池市场——全球行业规模、份额、趋势、机遇和预测,按技术(固体电解质电池、镁离子电池、下一代液流电池、金属空气电池、锂硫电池和其他技术)、按最终用户(消费电子、交通运输、工业、储能和其他最终用户)、按地区、竞争情况划分,2018 年至 2028 年

预测期2024-2028
市场规模 (2022)17.4 亿美元
复合年增长率 (2023-2028)7.44%
增长最快的细分市场运输
最大的市场亚太地区

MIR Energy Storage Solutions

市场概览

全球

关键市场驱动因素

近年来,全球下一代先进电池市场正在经历显着的增长和创新,这得益于技术进步、对清洁能源解决方案的需求不断增长以及人们对双碳电池的环境和安全效益的认识不断提高。本文探讨了下一代先进电池市场扩张背后的关键驱动因素,并深入了解了推动其快速发展的因素。

双碳电池,也称为双碳电容器或双碳超级电容器,是一种先进的储能设备,其阳极和阴极均采用碳基材料。与依赖锂基材料作为电极的传统锂离子电池不同,双碳电池利用碳的独特性能来提供多种优势。这些优势使它们成为全球储能市场的焦点。 全球下一代先进电池市场的关键驱动因素 安全性一直是电池行业的首要关注点。与锂离子电池相比,双碳电池的热失控和火灾风险较低,作为一种更安全的替代品,正受到人们的关注。随着安全法规越来越严格,行业和消费者正在寻找更安全的储能选择。 全球对可持续性和环境保护的日益关注加速了对清洁能源解决方案的需求。双碳电池主要由碳制成,与依赖稀有和环境密集型材料的锂离子电池相比,被认为更环保。这种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一致性是其被采用的强大驱动力。 风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扩张需要高效的储能系统来平衡供需。双碳电池具有快速充电和放电功能,使其成为储存可再生能源和解决电网不稳定问题的理想选择。 汽车行业正在经历向电动汽车的深刻转型。双碳电池的快速充电能力、更长的使用寿命和安全特性使其成为电动汽车制造商在提高性能和安全性的同时减少充电时间的有前途的选择。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等消费电子产品对续航时间更长、充电速度更快的电池的需求是下一代先进电池市场的重要驱动力。消费者越来越看重能够长时间保持供电并快速充电的设备。

工业和物联网终端用户

工业和物联网 (IoT) 领域需要可靠且持久的储能解决方案。双碳电池的耐用性和功率密度使其适用于各种工业终端用户和不断增长的物联网设备网络。双碳电池领域的持续研发工作已带来性能、成本降低和可扩展性的提高。随着技术的成熟,它变得更具商业可行性,从而进一步推动市场增长。全球关键材料供应链中断,尤其是在 COVID-19 疫情之后,促使各行各业探索不太依赖稀缺或地缘政治敏感资源的替代技术。双碳电池为减少这种依赖提供了一条途径。随着越来越多的公司进入下一代先进电池市场,竞争正在加剧。随着公司努力脱颖而出并抢占市场份额,这种竞争往往会导致创新、成本降低和更广泛的市场采用。世界各国政府都在推动采用清洁能源技术,包括储能解决方案。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提高能源效率的补贴、激励措施和政策为双碳电池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全球下一代先进电池市场正在经历快速增长,推动因素包括安全问题和环境可持续性,以及各个行业对储能解决方案的需求不断增长。随着技术不断成熟并克服挑战,双碳电池有可能在向更清洁、更高效的能源系统过渡中发挥关键作用,使行业、消费者和整个地球受益。尽管挑战依然存在,但持续的研究、创新和市场竞争可能会推动进一步的进步,并在未来几年扩大双碳电池的采用。

主要市场挑战


MIR Segment1

成本和资源可用性

许多先进电池依赖于锂和钴等材料,这些材料面临供应链挑战和环境问题。开发替代材料或回收策略是必要的。确保电池生产和处置的环境可持续性是一项挑战。减少电池制造和回收的碳足迹是当务之急。政府和监管机构必须建立明确的标准和法规,以确保先进电池技术的安全性、质量和可持续性。下一代先进电池市场具有巨大的潜力,可以彻底改变多个行业并解决环境问题,但克服这些挑战对于其持续增长和成功至关重要。持续的研究和开发、电池化学创新以及行业利益相关者和政策制定者之间的合作对于推动市场发展至关重要。

主要市场趋势

材料科学的进步

研究人员和制造商正在不断探索先进的碳材料,以提高双碳电池的性能。这包括开发新的碳复合材料、纳米结构材料和碳同素异形体,这些材料可以提高能量密度和充放电效率。下一代先进电池市场的主要趋势之一是提高能量密度。虽然这些电池在功率密度方面表现出色,但人们正在努力提高其储能容量,使其更适合需要续航里程更长的电动汽车和更大规模储能系统的最终用户。

快速充电和高功率最终用户

双碳电池非常适合需要快速充电和放电的最终用户,例如电动汽车和电网稳定。这一趋势与各行各业对快速高效能源存储解决方案日益增长的需求相一致。将双碳电池与其他能源存储技术(如锂离子电池或液流电池)相结合的做法正在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这种混合方法可以提高能量密度并为特定最终用户优化性能,从而提供灵活性和效率。研究机构、电池制造商和政府机构之间的合作正在促进下一代先进电池领域的创新。联合研究计划正在推动材料、制造技术和成本效益生产方面的突破。


MIR Regional

可持续性和环境问题

环境可持续性是采用双碳电池的重要驱动力。这些电池主要由碳材料组成,与依赖稀缺且可能有害资源的传统锂离子电池相比,它们被认为更加环保。虽然电动汽车是主要的最终用户,但双碳电池也在其他领域得到应用。这些领域包括可再生能源存储、消费电子产品、工业最终用户,甚至航空航天,安全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随着可持续性成为焦点,电池组件的回收和再利用正在成为一种新兴趋势。开发双碳电池的高效回收工艺可以减少浪费、降低生产成本并解决环境问题。

政府支持和法规

世界各国政府都认识到双碳电池在实现清洁能源目标方面的潜力。支持性政策、激励措施和法规正在鼓励对这项技术的研究、开发和采用。最近全球供应链的中断凸显了多元化和弹性的重要性。双碳电池对关键材料的依赖减少,提供了更稳定的供应链,对行业和政府具有吸引力。

细分洞察

最终用户洞察

交通系统的电气化越来越受欢迎,各种政府命令加速了电动汽车的采用,这直接有助于交通运输领域下一代先进电池的增长。2021 年,汽车巨头宣布通用汽车将在 2035 年前停止销售汽油和柴油车型,奥迪汽车公司计划在 2033 年前停止生产此类汽车。汽车制造商纷纷将电动汽车电气化,这促使公司投资先进电池,以打造更高效、更有利可图的电动汽车。

技术洞察

固态电池预计将主导下一代先进电池市场,预测期内复合年增长率将超过 30%。与传统锂离子电池相比,固态电池具有许多优势,包括更高的能量密度、更长的循环寿命和更好的安全性。它们也不太可能着火,使其成为电动汽车和其他应用的更安全选择。

锂硫电池是另一个有前途的技术领域,预测期内的复合年增长率超过 20%。锂硫电池有可能提供比锂离子电池高得多的能量密度。然而,它们也受到安全和循环寿命问题的困扰。技术的最新进步使锂硫电池成为下一代电池的更可行选择。

区域见解

亚太地区已成为全球下一代先进电池市场的领导者,并在 2022 年占据了相当大的收入份额

最新发展

  • 2022 年 2 月,美国能源部宣布将提供 29.1 亿美元来促进用于固定式储能系统和电动汽车的先进电池的生产,按照《两党基础设施法》的规定。
  • 2022 年 1 月,梅赛德斯-奔驰与 ProLogium 签署了一项技术合作协议,以开发下一代电池单元。梅赛德斯奔驰计划在 2030 年实现全电动汽车化。凭借其固态电池研发和制造技术,ProLogium 很可能成为梅赛德斯奔驰的强大合作伙伴。

主要市场参与者

  • 特斯拉公司
  • 松下公司
  • LG 化学
  • 三星 SDI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CATL
  • A123 系统
  • Enphase能源
  • NEC 能源解决方案
  • Saft 集团

 按技术

按最终用户

按地区

         固体电解质电池

         镁离子电池

         下一代液流电池

         金属空气电池

         锂硫电池

         其他技术

... 消费电子产品

         运输

         工业

         能源存储

         其他最终用户

         北美

         欧洲

         亚太地区

         南美洲

         中东和非洲

Table of Content

To get a detailed Table of content/ Table of Figures/ Methodology Please contact our sales person at ( chris@marketinsightsresearch.com )
To get a detailed Table of content/ Table of Figures/ Methodology Please contact our sales person at ( chris@marketinsightsresearch.com )